1955年11月26日,杭州玉皇山脚下,为毛泽东准备的两匹骏马显得有些不合时宜。它们静静地立着,等待着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然而,毛泽东看到马匹后,神情随即变得严肃。他直接问随行人员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
工作人员解释说,考虑到他前一晚没有休息好,而且年过花甲,特意备马是希望能让他登山轻松些。
毛泽东听罢,没有接受这份“特殊安排”。他果断地挥了挥手,示意将马匹送回,坚持要徒步上山。
这次看似平常的举动,却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。它不仅仅关乎个人习惯,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姿态,为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划定了新的界线。
山路,是人走出来的
早在1954年3月12日,毛泽东就曾首次登临玉皇山。那年他61岁,正忙于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。
在工作间隙,他选择以登山来放松身心,与谭震林、罗瑞卿、王芳等人一同攀爬这座古朴的山峰。
玉皇山的海拔虽只有237米,但攀登其间需经过2600多级石阶。毛泽东兴致颇高,全程坚持徒步。
登上山顶,他与摄影师侯波随意聊起了路边的野花,话题自然地延伸到岳飞,再谈及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往昔。
下山时,警卫员罗瑞卿从安全角度考虑,建议按原路返回。但毛泽东却指向一片灌木丛生的野地。
他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没有路,我们可以走出一条路,路都是人走出来的。”随后,便径直走向那片没有人工路径的灌木丛。
随行人员见状,只好紧随其后。这种对物理道路的选择,仿佛是他一贯的革命哲学写照——面对未知,敢于开创新局。
西湖,人民的西湖
在首次登上玉皇山前后,毛泽东对西湖的整体风貌也有过一番独到的见解。他曾与当时的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谈及此事。
毛泽东指出,西湖边除了岳王墓等少数有代表性的英雄墓葬外,还遗留着大量古代达官显贵的坟墓。
他认为这些墓冢“太煞风景”,与西湖作为公共游览区的定位格格不入。这样的景象,在他看来并不理想。
他明确指示王芳,应将大部分此类坟墓迁走。他强调,西湖这般秀美的风景区,理应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可以自由游览的地方。
这一指示,将自然景观的改造与社会公平的理念紧密相连。他希望公共资源能够真正服务于新时代的主人。
石窟里的“神仙户口”
再回到1955年11月26日,毛泽东再次徒步登玉皇山,拒绝马匹并非偶然。这与当时中央领导人不乘坐轿子、滑竿的普遍风气一脉相承。
他用行动展现了拒绝特权、以身作则的立场。登山途中,一行人来到慈云岭南坡的石窟造像前。
毛泽东与王芳展开了一段轻松有趣的对话。他问王芳是否读过《封神演义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王芳肯定回答。
他接着“考”道:“姜子牙是哪路神仙?”“周武王呢?”王芳对答如流。毛泽东又问起关羽的姓氏,王芳也解释了民间的传说。
毛泽东听罢,风趣地赞扬王芳:“你对活着的人心中有数,对这些神仙也一清二楚啊!你查过他们的户口呀!”
这种平等而充满趣味的交流,拉近了领袖与下属之间的距离。它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幽默感,也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切关注。
而他坚持徒步、拒绝特殊待遇的行为,也迅速产生了实际影响。不久之后,杭州园林管理部门便顺势取缔了玉皇山上的轿子和滑竿服务。
这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,直接改变了玉皇山由来已久的“规矩”,让普通民众的登山体验变得更加平等与纯粹。
玉皇山,立下的“规矩”
毛泽东两次登临玉皇山,看似是寻常的游历,实则留下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。那两匹被送回的马匹,便是一个明显的象征。
它们与那条被他亲自踏出的新路,与那道关乎西湖风景改造的“迁坟令”,以及那场石窟前关于神仙的玩笑,共同构筑了一种无形的“规矩”。
这些点滴,远非简单的登山轶事。它们更像是领袖将其政治哲学、人民观念和个人意志,深刻融入到山水草木、日常言行之中的生动注脚。
牛达人配资-哪个配资平台安全-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-网上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