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,叫“班味儿”。
说的是一个人上班上久了,身上会有一种疲惫、麻木、死气沉沉的气质。
我琢磨着,这“班味儿”的本质,不就是没钱闹的吗?
要是月薪十万,谁还有“班味儿”,那叫“班味儿香”。
这道理,放眼四海皆准,就连我们仰望的大学,也逃不过。
最近各大高校公布了2025年的“工资条”,也就是部门预算,看得我是一愣一愣的。
有网友看完榜单,在评论区哀嚎:
“我一直以为我母校是清心寡欲的神仙,没想到背地里这么有钱!”
也有网友心态崩了:
“我一直以为我母校是顶天立地的巨人,怎么一看预算,穷得像个卖红薯的?”
这种感觉,绝不是个例。
数据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。
2025年,清华大学的预算经费,直接冲到了395.18亿,简直是钞能力爆表。
浙江大学紧随其后,手握352.31亿,富得流油。
上海交通大学,294.48亿,也是个不差钱的主儿。
就连第四名的北京大学,都有259.14亿。
整个榜单看下来,超过100亿预算的大学足足有29所,清一色的985。
这些学校,就是象牙塔里的“old money”,家底厚得让人羡慕。
可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按理说,能挂上“985”这块金字招牌的,哪个不是天之骄子,国家栋梁的摇篮?
为什么有些名校,在“搞钱”这件事上,突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?
想当年,南开大学这四个字,是多少学子心中白月光般的存在。
提起来,那都是如雷贯耳。
1919年创办,严修、张伯苓这些教育先驱,抱着“教育救国”的理想,一手把它拉扯大。
战争年代,它跟北大、清华合并,组成了西南联大,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,撑起了民族的脊梁。
和平年代回来,也是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。
可以说,南开的历史,就是一部写满荣光的史诗。
它能成功,靠的就是一股子扎实的学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在那个年代,一个学校的数学、化学、经济学、历史学牛,就足以让它傲视群雄。
南开就是这样的顶尖高手,靠着深厚的内功,稳坐泰山。
可时代的风,早就变了方向。
辉煌的过去,也埋下了一些如今看来颇为无奈的伏笔。
它太偏“文”和“理”了。
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惨状。
当清华的预算接近400亿的时候,南开大学2025年的预算,只有66.78亿。
连70亿的门槛都没摸到。
另一所985,中国海洋大学,更惨一点,63.63亿。
这两所名校,在“百亿俱乐部”成员面前,显得格外单薄,像两个忘了领压岁钱的孩子。
尤其是南开,校友会排名能冲到全国第11,各种榜单上都是前排嘉宾。
结果一看账本,这反差,太刺眼了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?
曾经的王者,怎么就沦落到要为“三瓜两枣”发愁的地步?
剖开来看,原因扎心又现实。
第一个痛点,就是学科的“偏科”问题,这在今天非常致命。
现在的大学,什么专业最能吸金?
答案几乎是唯一的:大工科,大医科。
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,一个大型工程项目,动辄就是几十亿、上百亿的投入。
一个顶尖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,不仅是科研高地,更是创收的巨无霸。
南开的尴尬就在这里。
它的王牌,是理论经济学、数学、化学、历史学。这些是“道”,是基础,是培养思想的沃土。
但它们不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,很难拿到那些“简单粗暴”的大项目经费。
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,内功深厚,拳法精妙,可人家现在比的是谁的炮弹多,谁的装甲厚。
南-开-的-学-科-布-局,-就-像-是-没-有-装-上-这-两-台-最-强-大-的-“印-钞-机-引-擎”。
第二个痛点,是“地利”的缺失。
俗话说,大树底下好乘凉。
一所大学的发展,跟它所在的城市,是深度绑定的。
深圳为什么能凭空崛起一所南方科技大学?因为深圳有钱,有高科技企业,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和投入。
合肥为什么能养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的科研尖兵?因为安徽举全省之力,all in科技创新。
反观天津,这些年经济发展的脚步,确实有些慢了。
城市经济的活力不足,意味着地方财政的支持相对有限,也意味着本地的大企业、大资本能提供给高校的合作项目和捐赠,都会受到影响。
南开就像一个能力很强的孩子,但家里能给的支持,确实不如隔壁几个富裕的邻居了。
第三个痛点,是“自我造血”的能力有点跟不上。
大学的钱,来源无非三块:国家拨款、地方支持、自筹收入。
自筹收入里,校友捐赠、产学研转化、社会服务是三大块。
这恰恰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。
工科强校的校友,很多都成了企业家、总工程师,功成名就后回馈母校,一出手就是几个“小目标”。
医学院的附属医院,更是能持续不断地产生收入。
南开在这方面,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。
文科和理科的毕业生,虽然也有很多杰出人才,但论及直接的“创富”能力和意愿,可能整体上稍逊一筹。
至于中国海洋大学,虽然是理工类,但“海洋”这个领域,太过垂直和专精。
它非常重要,是国家战略,但它不像计算机、人工智能那样,能迅速在市场上遍地开花,所以经费规模也受到了限制,常常被戏称为“末流985”。
那是不是说,像南开这样的学校就没希望了?
当然不是。
对知识和思想的需求,永远不会消失。
一个国家,不能只有工程师和医生,也需要思想家、经济学家和科学家。
出路其实也很清晰。
一条路,是“回归本质”,做到极致。
既然文理是我的看家本领,那我就把这个本领练到天下第一。
把南开办成中国思想的策源地,国家战略的顶级智库。
当你的研究能深刻影响国家政策,能为整个社会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时,你的价值就无法用金钱衡量,资源自然会向你倾斜。
另一条路,是“创新升级”,主动求变。
不能固步自封,要主动拥抱变化。
利用自己强大的理科基础,去发展交叉学科。
比如,数学+金融,搞金融科技;化学+材料,搞新材料研发;经济学+大数据,搞数字经济研究。
把老优势,嫁接到新赛道上,催生出新的增长点。
这就像一个内功大师,开始学习使用现代的工具,战斗力自然会飙升。
总而言之,大学的预算榜单,不只是一张冷冰冰的表格。
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不同大学在时代浪潮下的不同身姿。
靠着祖上的荣光躺在功劳簿上,是行不通的。
这个时代,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价值。
无论是大学还是个人,要么就拿出别人无法替代的看家本领,要么就去适应规则,学会一身赚钱的本事。
不然,下一个被认为“贫困”和“扎心”的,可能就是你。
牛达人配资-哪个配资平台安全-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-网上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